3.3.10

馬拉松學問

剛過去的週日,圍數五萬二千人一起突破睡魔的誘惑,為迎接一年一度香港渣打馬拉松的挑戰,結果有著成功完成賽事及成功求婚的幸運兒,亦有千人不適及深鎖ICU的不幸者。看似來得針對的一份美國研究,就預習馬拉松的習慣,提出不同層面的提議,若然閣下為今屆參賽者,來屆會否有更好的準備呢?


由美國印地安娜大學體育健康與休閒學院(Indiana University's School of Health,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)主導的研究,提出以下四點的提議。



  1. 特定的每週長跑能有效增加肌肉中*原糖(Glycogen,或稱肝糖)的最大儲存量、改善足踝關節抵受壓力的狀態及改善心理素質。以一週作計算,專家提議鍛鍊期間應包含一次性的長跑,而該長跑的比重大約佔每週總練習時間的20%,達至將肌肉儲存原糖總量提高。此長跑亦能有較增加腳部關節、韌帶及肌肉的忍耐力,有幫比賽時能承受更高的壓力,減輕痛楚。
    *原糖乃轉化為葡萄糖(Glucose)前的碳水化合物,而葡萄糖最終會產生能量,供身體各種活動的基礎元素。雖然個別體質的人能夠儲存更多原糖,然而能儲存的原糖容量卻不能突然大幅增加。只有透過長期鍛鍊,大概能有效增加原糖的儲存量,於長時間的運動下,便能提供足夠能量。

  2. 選擇比賽的日子亦是專家所提及的一項,通常賽事會集中於春、秋兩季,由於專家提議賽前鍛鍊為期為三至四個月,因此要考慮的重點乃練習的天氣。參加春季比賽,練習的日子必定集中於冬季,其日短夜長的特性、低溫,往往會打擊著參賽者鍛鍊的恆心。然而若參加秋季比賽,則要抵受酷熱天氣及高濕度的壓力,因此於決定參賽前,敬需考慮以上因素。(然而渣打馬拉松是春季項目,更是不能控制的選擇。)

  3. 參賽者對比賽當日的事項顯得陌生,例如︰從未試過清早跑步、不熟悉到達比賽場地的交通、早餐、衣服鞋襪的選擇、選擇新鞋或是舊鞋、賽事提供的飲品等等…專家認為大部份都可以於賽前借助每週持續的長跑而得到答案的。

  4. 比賽節奏因人而異,然而於練習過程中,參賽者大概能找到最貼身的步伐,於比賽時因應天氣、環境而作出微調。專家呼籲以保守的態度作賽,特別是以完成賽事為目標的參賽者。若參賽者有另外的目標時間,保守及留前鬥後的混合策略大概能換來更好的成績。盡量避免受現場氣氛的熾熱而感染,於起步一刻跑得太快。

以上為專家Robert Chapman對馬拉松比賽的提議,觀看後大概能了解國與國之間比賽的分別,特別是香港的比賽。對業餘人士而言,不是這個選擇,便是那個選擇,因此大部份參賽者都是抵著寒風練習的。總括而言,專家認為多練習、多體驗、多了解、少野心,便是跑畢全程的基本要求。不知他的說話,能否給予下屆參賽者多少一點啟示,擺脫傷病節磨呢?


同日亦有提及空氣污染對成績影響的相關報告,維珍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發現,女參賽者對空氣污染較為敏感,原因與氣管的直徑有關,男參賽者的較為擴闊,受影響的情況較微。即使污染程度還低於國際指定水平之下,然而跑步一呼一吸的節奏等同兩天靜止狀態下的呼吸,依舊會受到空氣質素而影響成績的。似乎…馬拉松還有很多學問呢。


1oC Source︰ScienceDaily
2oC Source︰EurekAlert!


2 則留言:

  1. 對啊. 是要長期訓練才可啊.
    [版主回覆03/07/2010 12:34:00]若慣習運動者,其實最大的敵大還是天氣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想不到跑馬拉松都有研究學問,還以為只要注重訓練!! 當然大會要令更加多參賽者參加,才考慮這麼多因素!!! 只是大家只熱心參加或其中興緻,忘記了馬拉松是門挺要下苦功的運動!!!
    [版主回覆03/07/2010 12:36:00]參加者有著挑戰自己的,亦有拍照的,兩者的苦功不一呢。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