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「暗室不欺」乃源於我國戰國時代的故事,大概指出為人光明磊落,即使處身幽暗的空間,也不會埋沒自己的良心,做盡虧心事。若以現今科學角度觀察的話,究竟哪個才是更匹配社會呢?來自心理科學協會(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)美國時間三月一日的通訊,大概歸納出陰暗的環境助長不誠實行為的出現。
研究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羅特文管理學院(University of Toronto’s Rotman School of Management)及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大學(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)的心理科學科研者擔任,分別對不同群組的人作出三項實驗,雖人數、國籍、年齡、教育程度、收入等等未明,研究主要分為三個,其方法雖有少許胡亂,卻頗為有趣。
- 參加者獲得白色及啡色信封各一,白色信封內沒有任何東西,而於咖色信封內則附有$10。參加者需要於工作紙上記下答案,於五分鐘內作答。題目共有二十題,主要是從十二組三位數字中找出相加為十的兩組數字。五分鐘過後,參加者亦需要自行計算錯對,若答對的話,每題可獲得$0.5,並放入白色信封內,剩餘的錢則留在咖色信封內。研究大概分為兩組,分別在於身處環境的光與暗,結果發現處身陰暗環境的參加者,留於咖色信封內的金錢少之餘,卻大多是作弊而收下比較多的金錢,然而若對照兩組的答案,卻是兩者相近的。(問題的原文為︰They were then asked to complete a worksheet with 20 matrices, each consisting of 12 three-digit numbers. The participants had five minutes to find two numbers in each matrix that added up to 10.)
- 一組的參加者配上太陽眼鏡,而另一組則配上平常的日光鏡。每組參加者需獨自與研究人員見面,二人各配給$6,並需要將錢分給對方,而沒有分給對方的則可以據為己有。對照結果發現,那些戴上太陽眼鏡的較為自私,相對戴上普通眼鏡的一組,留下給自己的金錢更多。
- 與第二個實驗相同,初步結果亦相同,只是於實驗結束後,詢問不同組別的參加者,結果亦發現戴上太陽眼鏡的參加者自覺於實驗期間為陌生、隱姓埋名地進行實驗。
研究旨於當人們隱姓埋名時的不同反應,借用光暗度來模擬著隱姓埋名,以錢作單位,測試著人的道德。雖然科技日益進步,但在下其實認為實驗結果並不代表正確的,始終人是有多種性格、偏好的,在沒有更具體的研究背景下,故且看看、視為茶餘飯後的話題倒是不錯的。不過假若閣下置身其中,究竟會是「暗室不欺」還是「暗室可欺」的生物呢?
1o Source︰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
"暗室不欺"這成語是首次認識!!! 非常有趣,而且亦是挺少許胡鬧的參考數據!!! 科技雖然進步,但使用者心靈卻未有與科技同時進化,而且人每一代或年齡層因死亡及出生,令到"真正"懂得使用科技的人很少......... 既是人們不斷重複一些前人指出的好處及錯處,只是人要在圈內轉一轉,才誰自覺自悟吧!!!
回覆刪除[版主回覆03/03/2010 07:46:00]科技與心靈沒有取得同步,大概是因果之論,始終科技不是改變人心,而是改變人生,改變人生卻更改人心,但結果不一定為進步呢…
很有趣的測試,很準確。
回覆刪除會否有「暗室被欺」的成語或測試呢。
[版主回覆03/03/2010 07:47:00]成語由今天創,請閣下寫上 暗室被欺 的典故,在下會永久記下來的。
作為正人君子,那當然是「暗室不欺」吧!
回覆刪除(可是不保証不會「明室狂欺」)
[版主回覆03/03/2010 07:48:00]閣下會否明室狂欺就不清楚了,但怕閣下只會黑夜狂歡。